手起槌落,绵延数千年的旋律从指间倾泻开来,娓娓讲述着古老文明的缤纷传奇……7月24日,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声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传习基地传出,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新闻中心的21名大学生在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勇的指导下,感受平阳古城的深厚历史文化。 接到暑期实践任务后,这群大学生直奔山西,目的是深挖“地上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做足功课,并通过网络得知山西最出名的民间艺术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晋南威风锣鼓,而威风锣鼓的发源地在临汾,目前最为知名的“锣鼓人”是张勇。费尽周折,他们辗转与张勇取得联系,前来感受威风锣鼓的威风和魅力。 在传习基地,大学生们围鼓而坐,静静聆听威风锣鼓的前世今生。张勇随手拈来、信口道出,古老的黄河孕育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在临汾,一个村子一套锣鼓,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口相传。他和锣鼓爱好者们历经多年,走访上百村落,走访数百艺人,整理出了500多首传统经典的老曲牌。 “威风锣鼓主要由鼓、锣、铙、钹四件乐器组成。各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不同,钹是‘平’,铙是‘叉’,锣是‘匡’,鼓是‘X(咚)’……”讲到兴头处,张勇随即在黑板上飞快写下在第十一届亚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中备受瞩目的威风锣鼓曲牌,并带领大学生们齐声朗读。浩浩荡荡扶摇直上的气派、震天撼地势如破竹的气概在心中交响、回荡。 熟识鼓谱后,张勇为大学生们分发乐器,传授威风锣鼓的打法和技巧。在此之前,同学们对临汾和晋南威风锣鼓知之甚少。这信息量极大的一堂课听下来,他们不由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摆弄这些陌生的乐器,摸索着去敲打。 只见,张勇跨开双腿,挺起胸膛,双手各持鼓槌,鼓槌力度、速度均匀地落在鼓面,鼓声响彻。大学生们极为震撼,全情投入其中。一时间,音响如天地轰鸣,尽情宣泄着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 “同在黄土高原生活,威风锣鼓于我而言并不陌生。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走进她、了解她,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与惊艳,让我为之深深着迷。”家住陕西西安的大学生李昱佳感慨,“威风锣鼓非常有临汾特色,彰显着临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临汾应该持续加大对这一标志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让她墙内墙外开花同样香。” 威风锣鼓粗犷豪放的形态、万马齐奔的气势也深深印在了领队黄文一的脑海中。她不住地赞叹:“晋南威风锣鼓如雷贯耳、非同凡响,真是无处不威风、无处不激情,每个细节都透露着古老与文明。我们会将此次山西之行、临汾之行制作成微电影,将晋南威风锣鼓作为其中一个单元重点推介,让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所熟知、所喜爱。” 多年来,晋南威风锣鼓作为临汾的一个重量级文化品牌,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熟知,并多次走出国门,为国家和家乡争得荣誉。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项古老的非遗项目,张勇尽心竭力,每逢有外省大学生或文艺团体前来观摩、学习,他不论再忙,都会义务接待,只为让威风锣鼓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晋南威风锣鼓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展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韧不拨、不屈不挠、奋勇当前、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保护和传承发展。”张勇坚定地说,“我坚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晋南威风锣鼓将迸发出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