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需要给某些人提个醒:高手不动则已,动则一招制敌 就在昨天,中印两国已经就边界问题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的对峙局势陡然升温,一时之间解放军报、新华社、外交部、国防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以及人民日报等中国6个国家部委和机构先后就印方越界事件发出了措辞激烈的严厉声明,这样的密集表态不禁让很多人都嗅到了久违了的火药味。 ▲解放军报对于中印对峙问题的最新表态 ▲外交部关于对峙的最新表态 中国和印度未来的走向现在还未可知,但我们不妨从共和国的过往战史当中去发现一些启迪。 最后的警告:“勿谓言之不预也”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全面打响。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文,正告越南当局中国政府的战争意图。次年2月17日,中国边防部队从广西、云南方向同时杀入越南境内。 ▲《人民日报》两次社论的结尾 从这两次边境战争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对外战争是一定会在战前做足充足的舆论准备的,一旦这项准备工作完成,那么解放军的刺刀就该出鞘了。 对于解放军先礼后兵不打则已,打则重击的套路,1962年时的印度曾有过深刻体验,在上一次的中印边境战争当中的初始阶段,印度军方及尼赫鲁政府曾一度将中国方面的“舆论战”准备当成了“软弱可欺”,从而制定了进攻意味浓厚的“前进政策”,不断地指使中印边境的印度军队不断地向北挺进。 ▲中印战争前夕,周恩来总理 曾亲自访问印度同尼赫鲁商谈边境问题 可惜中方的善意并没有得到印度的回应 ▲在62年对峙初期被印军打伤的中国边防战士 错判了中国战争决心的印度很快便尝到到了冒险的苦果。 ▲62年时我军在东线的反击作战 示意图,只三天多的时间,印军四个旅 的精锐便宣告全线奔溃 ▲饿了两天后被俘获的印军第七旅准将达威尔 部署在他前方的第四旅旅长则被我军直接击毙 ▲被我军抓获得印军官兵 战役结束之后我军对印军战斗力的评价是:“大致相当于国民党军中的二流部队水平(一等嫡系中央军,二等地方杂牌军,三等土匪保安团)”,并且这次边境战争也是我国唯一一次全军自始至终没有进入过一级战备的战备的边境战争。(在中苏、中越、以及对台军事斗争的紧张时期解放军全军曾先后七次进入一等战备状态) 历史似乎在重演 平心而论就目前印度莫迪政府的表现来说,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似乎正在重演,在1987年中印两国在桑多河谷发生军事冲突之后,正是当年领教过中国军队厉害的印度高级军官们及时制止了遭遇我军边防部队痛打的印军前线指挥官的冒进复仇,为一触即发的战争踩了刹车。 ▲1987年中印桑多河谷冲突时 我军调集的炮兵群 在87年的战役决心当中,还在历经南疆战火的我军的作战目标是:彻底歼灭正面印军的两个主力师,重创印军,彻底打垮其东部战区的军事力量。不过最后大规模战争没有发生。 2017年距离1962年已经过去55年了,距离1987年也已经过去30年了,曾切身领教过中国军队铁拳的印度高官们几乎已经全部退出了印军现役,现在的印度决策者们似乎又想重温一下当年的故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同样的雄心勃勃,同样的未经战败 同样渴望以一场战役的胜利来振奋国民 半个世纪之后的新德里似乎又回到了的起点 对于印度的此种冒进心理,中国军队早已在各种场合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警告。在这里军武菌举一个最新的例子,在7月30日在朱日和举行的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具实战气息的阅兵当中,至少有四支部队经过各种公开途径披露了他们的部署战区,那就是直面印度的西部战区。 ▲压制炮兵群,03远火,05自行加榴炮, 07自行榴弹炮均在此亮相 ▲综合保障群,他们由各种电子战装备组成 ▲特种作战群,他们全员来自直面印军一线 的西藏军区特战团,士兵胸口的天线 是配发到单兵的信息化终端 ▲东风-26导弹群,在直播解说词中 他们核常兼备,全域战慑,部署于西部战区 的基本信息被表达的一清二楚 其中的意思自行体会吧 这些装备并非西部战区独有,而我军却不远千里的从西部战区抽调他们中的部分力量让其亮相朱日和,这足以传达出某种明确的信号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番被很多印度媒体炒作的所谓印度的“核大棒”,印度是一个有“核”国家这不假,但在正视印度核力量的同时也要看到,印度的核能力和中美俄的核能力是两个概念,印度和其他非五常有核国家相同,他们所拥有的核弹是和小男孩与胖子属于同一个等级的“原子弹”,这些核武器的当量为1-2万吨且体型臃肿,而中美俄的核弹都是小则几十万吨,多则数百乃至上千万吨的氢弹核武器,再多提一句,印度的核武小型化能力至今没有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印度核弹与导弹相结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