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西人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制出美味佳肴。 你吃过这些地道的美食吗? 快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头脑,一种滋补食品,太原名吃之首。它是明末清初的仙医傅山先生发明,又名“八珍汤”。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若经常食用,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功效,赶紧去尝尝!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大同刀削面最为有名。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 在阳泉,有一样别具风味的面食叫“糊嘟”。糊嘟是人们用玉米面做出来的一种面食,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软硬适中老少咸宜的口感,受到广大山城人民的青睐。乡间也有用酸菜、豆叶菜、萝卜丝等作辅料调糊嘟的,因为放些蔬菜更容易使面、菜、水三者结合,而且可以使糊嘟的口味更好。 驴肉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驴肉甩饼油旺旺、香喷喷、不软不硬,回味无穷。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小吃,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清汤饸饹的配菜需要胡萝卜、豆角、豆芽、粉条,也可以加豆腐,加土豆等等。把这些东西放到一起,浇上点香油,放少许盐和味精,用手搅拌均匀,混合好的菜离很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 朔州油果子又叫“包尔沙克”,早在清代已是走俏的外销特产之一。现在油果子做法和口味也很多,有滚糖、罩蜜、夹心、包馅、擦酥、渗糖品种多样,美味可口,益气胃,享誉四邻。 晋中平遥碗托是由来以久的一种特色风味面食小吃,具有面质筋道、滑爽可口的特点。晋中平遥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运城人吃大盘鸡,喜欢用盆碟,有8元一份鸡块面,哈有五十一盆满满一大盆,约三五好友,美美碟一盆!配上运城特有的草莓汁!哎呀~美咂了! 忻州瓦酥形状似瓦,故名。瓦酥制作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在清朝时,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赐名为“龙凤瓦酥”。瓦酥质酥脆,味香郁。鲜食酥沙,松软;干食酥脆、甘香。1981年被列为山西省名特产品。 有牛肉的鲜、有丸子的香,还有秘制的汤,很辣很爽,吃起来大汗淋漓。满满一大碗面条上漂着红红的辣椒油,充满食欲感、溜圆的牛肉丸子伴着碧绿的香菜,纯朴简单的美味令人酣畅淋漓。 合楞子是吕梁地区用土豆做的传统食品,尤其在吕梁临县比较知名。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尤其是吕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盛产的土豆皮薄个大,而勤劳质朴的人民利用土豆这一最简单最平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