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无法接受,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可以在自己毫无损失的情况下,恶毒地、冷酷地害人、置人于死地。 好比尔晴。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如果她是耳濡目染在高贵妃身侧成长起来的,也许尚可理解。但她不是。她生在尚书家,是尚书的亲孙女,是名门闺秀。她成长于母仪天下、宽容慈悲的皇后身边,近朱者赤,是温柔圆润滋养出来的翩翩少女。如若是不知而为,也早应当在日积月累的行为语言教化中,磨砺了内心的卑劣,一步一步向往善良和真诚,宽容与豁达的。 可尔晴非但没有,还痴心妄想飞上高枝变凤凰,傅恒不成再撩乾隆,均不成功。心中便暗暗生恨,最后使计如愿嫁与傅恒,可是得到婚姻却没有得到他的人,居然迫不及待和别人偷情生子,以此羞辱自己一心痴恋的男人。 非但如此,她还帮忙设计杀害自己曾经的恩人皇后以及她的孩子。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难道,为了让一部剧更有可看性,就必须要这样作践一个人,才能够达到目标吗?文学,是源自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也许生活中不乏这样卑劣恶毒的人,但是一切卑劣恶毒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尔晴卑劣恶毒的源头是什么?难道爱而不得就足以让她水性杨花、冷漠杀人?如果这个人不设计成这样,为人们展示更丰富的一面,未必这部剧会减色半分。比如说,她暗恋傅恒,得不到,伤心难过,最后慢慢忘却伤痛,耐心等候傅恒回归,倘若这一生都在等待,她也愿意守着闺房真心相待……不是更好吗?就算她不是这样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女子,那么,按照中国古代女子的多数套路结局,应该还有三:第一,相思病死了。第二,遗忘,听从安排嫁与他人。第三,相思至死。这样,反而更接近历史人物原型,更符合人性的,而不是褫夺她身上哪怕丁点的光辉,将她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层层是魔鬼,屏幕外面的观众都恨不得扒了她的皮,让她死在屏幕上。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任何价值观都有教化意义,实在不该如此“玛丽苏”将一个角色置于死地,尔晴,在这部剧里,永无翻身之日。这部剧成功了,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丑陋、卑劣、恶毒,然而呢?在尔晴身上,留下了什么根据,留下了什么合理性的解释? 没有。 好比纯妃。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纯妃是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爱一个人,爱到舍身忘我,爱屋及乌,甚至她爱的那个人的姐姐,她都倾尽全力去照顾去呵护。结果有一天,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不过是一个笑话,她不责备自己傻,不反思自己愚,而把怨恨全部撒在那个对她没有一丝一毫防备,只有真心实意的最好的姐妹身上。她让她的孩子去死,间接也让她去死。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编剧啊,你手上掌握着这些人的生杀大权,你就是天子,你想让她三更死,阎王爷不敢留她到五更。 可是编剧啊!你为了一部剧成功,这样抹灭人性的光辉,真的好吗? 我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相信,一个人因爱生恨可以如此无厘头去残害无辜之人。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一个人的恶,是被恶激发的,那么一个人的善,也会激发她所面对的那些脆弱的心灵积极向善。纯良始终会推动纯良,热情永远给人温暖。而那些绞尽脑汁展示人性的卑劣、丑陋来赢取眼球的神剧,成功了,满足了萧索枯寂人们的猎奇心理,也只不过是一束单调的焰火,转瞬即逝。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真正隽永,值得掩卷长思,反复品味的好作品,必定是建立在深植于生活中的丰富、多面的人性之上。人人皆有卑劣,人人更有良善,在挫折中,困境中,良善的坚守战胜了卑劣的瞬间,从而走向人性的成熟,人性的成功,成就人性的光辉。这才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进步,最伟大的文明。这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是真正的人生观。 《延禧攻略》:成的是戏剧,败的是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