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才,1962年12月出生于甘肃,西北师大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西部画院副院长,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中国大风堂山水画创作室主任,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美术师。2009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画工作室高研班。2010年至2011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画工作室精英班。作品被中央党校,国务院,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兰州大学,甘肃文史馆,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和个人收藏,先后在武威,兰州,张掖,西安,河北,江苏,郑州,山东,安徽,内蒙,宁夏,福建,北京,法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多篇论文刊发在《西北师大学报》,《甘肃教育》等,出版有《李恒才国画作品集》,《 千姿百态画骆驼》,《写意骆驼画法》等多部著作。 1992年国画作品《山庄晨韵》入选“中国美协等主办全国税收带来了祖国美绘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1998年《塞上秋深》入选“全国黄河魂艺术大展”并刊发在《美术大观》。 2000年作品《高原风情》(组画)获甘肃省首届写生画展“二等奖”。 2002年作品《天堑秋染》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5.23”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作品《大漠瑞雪图》等入选中国文化部等主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国际著名美术家作品展》,并入编该画集。 2005年作品《秋新风送长声》等二幅获“《西部风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优秀作品奖。 2006年7月作品两幅入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国画家》杂志主编的《当代国画家画廊》一书。 2006年9月作品《六月祁连玉屑飞》入选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省美术作品展览”。 2007年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做《李恒才的国画艺术》专题报道。 2008年作品《回眸霜月何为家》入送中国美协主办的《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大展。 2009年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览。 2010年作品入选“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14年作品《锦绣西部》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八屇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作品《古道秋韵》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吴冠中美术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11月23日由吉林电视台《放歌中国·文墨画歌》栏目做《画家·李恒才》专题报道。 2015年国画作品《听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当祁连山雄奇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时,李恒才正背着画夹,在它的腹地行走,多年来,写生成为他与西部山水交流的重要途径,他在竭力克制一种审美疲惫,由于其切身的感受和独特的体悟,李恒才独得一份心意,观画者多得一份愉悦。 苍凉与雄浑并非是对西部山水绝对的概括。西部山水鬼斧神工般的构造,是造物主留给西部人的珍存。如何更好地表现它,是摆在钟情西部山水画家面前的一个课题。长期以来,由于表现手法的陈俗,加之对西部山水的误读,画家笔下的西部山水也给观赏者造成了一定的错觉。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但里面有很多闲适的成分在内,它多属意于南方轻柔而绮丽的山水,而西部山水,给人更多的则是对心灵的震撼。 奇异的自然景观使西部山水多姿多彩,雄浑博大,其色调精彩纷呈,李恒才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山水画作尤其注重色调的强度。欣赏他的山水画作,人们首先会被他画中浓重的色彩所吸引。褐、赭、红、绿、白等相互搭配,把西部山水特有的魅力表现得酣畅淋漓,一种千姿万态的气象滚滚而来,静心审视,万壑之中的几抹红意,昂首行走在山间小路的几头牛或者小羊,慢慢把自己沉入一种和谐之中,它们并不孤独,面对无法选择的环境,它们在竭力调整生存的一种状态,皑皑白雪让它们追忆逝水年华,或者某个带有地理特征的梦境。这些细部特征,很细微地表现了西部山水另一面的东西,那些夹在石缝或山体中流泻的水体,雾带般飘动,寄寓着画家的一种渴望:西部山水是既有瑰丽景色又有水情诗意的画卷。 大漠是西部的奇观。茫茫大漠曾吞蚀了多少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它们在遥远的时候则是绿意萦魂的地方。人们可以诅咒,但无法抹掉这些动辄迷茫风沙的地方。李恒才常常凝眸大漠戈壁,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木,奔跑的小动物,给孤静的大漠带来了些许鲜活,也给人们带来了丁点的慰藉。旷野里传来了驼铃声,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沉稳地前行,岁月可以褪去它们身上的毛色,但不会消却它们的意志,它们注定要与沙漠为伍,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人们开通另一条路,烈日酷暑、暴风恶雪,都不能使它们退缩,它们,永远高扬着抗争自然的头颅。 这是李恒才又一个创作的领域。他笔下的骆驼,或肩披白雪,傲视夕阳,或群体出动,强悍推进,总给人一种奋进、永不枯歇的力量。究其原因,是画家把它所钟爱的物象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 有爱生情,有情生义,由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热爱,李恒才把自己主攻的方向锁定在西部山水和骆驼身上。他的画作的背后,凝聚了他苦悟的东西,强烈的色彩,鲜活的表现,并不是—种渲泻,而是一种释放。解读他的画作,不论是西部山水和骆驼,都有—种悲壮在里面。西部山水有一种地老天荒、我之岿然的悲壮,骆驼有一种任凭风沙弥漫、我毅然前行的悲情。这种浸透人文关怀和生态关照的理想,在李恒才笔下得到了较好的反映。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解读着一切,并不仅仅是为绘画而艺术。他把勤奋、执着,以及对本土山水的热爱,都倾注于他的画中,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力求达到的是生命和生态的和谐,这种标高,其实就是一种境界。
绘画是有生命的,一幅画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这幅画的生命力也要大打折扣。品读李恒才的作品,总会让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县,李恒才就是从这里走出的画家,我把这首诗和李恒才的作品联系起来,并不只是因为李恒才是古凉州后人,更是因为恒才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意境恰与这首凉州词同出一辙。 水墨骆驼是他的代表作品。在当代画坛,以骆驼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不乏其人,吴作人、黄胄、舒春光、刘大为等作品中均有骆驼,但恒才画出了自己的风格,其笔下的骆驼,无论是动作还是眼神,都展现出一种特有的动态美,整个画面用笔舒展流畅,用墨豪放而灵动,造就出了一种特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看着恒才笔下的骆驼,耳畔似乎就会隐隐响起凉州词豪迈奔放的吟唱,并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而这种美在恒才的作品中得到了升华,尽管他极力的想把物像表现得柔美一些,但渗透到他骨子里的凉州基因却仍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沧桑与雄浑的力量感。 在构图上由于他在骆驼的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山水画的构图模式,所以在他的骆驼作品中,同样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山水画的高远、平远与深远的意境,特别是他在到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学习后,他的骆驼作品与山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增添了作品的一种文学性和可读性,画面中有了耐人寻味的情节,远远望去只见在蜿蜒曲折,溪泉奔流的丛山大漠衬景下,几匹鸣驼昂首前行,它们仿佛从域外而来,又仿佛要走向天外,这种执着的精神与厚重的感情是画家的真实的感受。在那片充满了历史感的凉州土地上,画家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种物像,骆驼和大山,而两种不同的物像在画家的心中具有同样的份量,从而使作品表现出来的意境空旷但又绝无寂寞之感,骆驼的动与大山的静仿佛是一种约定的默契,使人感到自然的脉搏跳动与生命的呼吸韵律,通过这一动静的对比表现,很好的把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浑厚沧桑之美表现出来了。 我一直认为感情的真挚是画家创作的底线,恒才是个厚道平和而又不失智慧的人,他的作品也是他美好的心境与愿望的表现。有位哲人说过,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我想,恒才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或许正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片生命的绿州吧! 撰文:李学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