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荫南,1939生,谱名繁榕,别署逸文,以字行,室名芦花别馆,山东滕州人。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顾问(原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军旅书画院名誉院长。 1939年出生于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一个书香人家,其祖父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秀才,其父能诗善文,后随军赴台湾,任台北文献委员会委员,整理中华古籍、诗词书法在台北影响颇大。1956-1959年就读于山东曲阜师范,师从孔端甫先生。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学校长18年。公余潜心于书画研习,未曾稍辍。 其书法初沉酣于二王、唐楷,复浸淫于六朝碑版与汉隶奏简之间,然后上溯金文、羯鼓。40余年潜心书艺,主张食古而新,转益多师,未尝稍怠,书风渐趋深沉简远。书法之外,兼涉文史、美学、国画、诗词写作与书画评论。闵荫南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和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艺术节书法展览,中国首届书法艺术节(天津)等书法展、自治区成立四十年大庆书法展等书法大展中,五次获一等奖。自作诗书法入选《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书法论文《略说书法的精神承载》入选第五届中日诗书论坛。闵荫南所画文人画,师心自用,情致得之于笔墨。书画之外兼涉文史研究与诗词写作。出版有《闵荫南书画作品集》五种。1996年获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1999年被评为新疆书协德艺双馨会员,2004年获新疆自冶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天山文艺奖”,2006年获第二届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 有人这样评价他: 字立新风 画展自我 书画家闵荫南 叶毓中 近年来,闵荫南先生因其书画艺术成就斐然而声名远播。 闵荫南先生是一位诗、文、书、画集于一身的艺术名家。他的书法,其风致应归于“二王”一脉,它的绝妙处在于写出了境界,写出了自我的自由精神。如他的《七十抒怀》。在他的笔下,我们感受到其字洒脱舒畅,凝练踏实。没有对汉风晋韵的长期的心追手摹,绝不会有此气象和表现。 闵荫南先生的书作在风格气息上侧重于对秀逸典雅的追求,他在充分发挥自己用笔技巧娴熟优势的同时,更注意心境的调整,使其作品在面目的稳定性和精致程度上逐步完善起来,如他的《草书歌行》。这种效果的形成,一方面体现了他通过对古人作品的反复临习揣摩而获得的技巧和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更反映出他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还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没有被古法所缚,并从中摸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综观闵荫南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其创作是古典风范式的创新,他的作品包含了东方特有的审美趣味,广博丰厚的人文学养涵泳了他的内在心性,培植了其浓郁的书卷之气,字里行间流淌着书家的情思。从而达到主客交融,物我化一的神奇妙境。 闵荫南先生是一位能书善画的艺术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广博学识,磅礴的气势,深厚的功底,扑面而来的心意,形成了他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他在创作中,追求超形意味,在亦庄亦谐的形式中托物兴怀,拓展了文人画的雅谑与内涵,庄严之中见谐趣。如《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在宁静、平和中,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闵先生的画题材广泛,形式新颖,作品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如《也怕石榴酸齿牙》、《载酒寻芳》等。他在人物造形上大胆变形夸张,在老辣、沉稳的手法中,只求传神写意,不求形似媚俗,如《酒颂》。传统的诗、书、画在他的作品中运用自如,浑然一体。 闵荫南先生虽年届七十有二,应当说处在一个金光遍洒的年龄。我相信,他定会在今后的艺术领域走向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2011年发(作者系中央美院原副院长、美术杂志原主编) 近百年来,中国书法、绘画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毛笔退出日常应用,成为少数书家手中的工具,书法也逐渐远离其主体。 然而,乱象中,仍有许多书家、画家,坚守传统,立足本真,上下求索,皓首穷年。闵荫南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数十年笔耕不辍,钟情传统中国书法、绘画、诗词。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 年来甚爱画兰荪, 中有离骚楚客魂。 自知不入高人眼, 但凭笔墨长精神。 诗以言志,“但凭笔墨长精神”,正是他艺术人生的写照。 【一】 闵荫南谱名繁榕,1939年生,山东滕州人,室名芦花别馆。 他祖父、伯父、父亲皆为读书人。祖父为清末科举秀才,父亲是国民政府官员,1949年去了台湾。孩童时他常见长辈吟诗写字作画,耳濡目染,影响颇深。2008年,他在山东滕州办书画展,有人送来他伯父的画。这幅长约2米的横披山水,清风奕奕,画上有祖父题款,字体端庄雍容。见字画如见人,儿时记忆中祖父、伯父的身影仿佛又在眼前。 闵荫南童年正逢战乱,家境贫寒。童年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上学时兄弟两人同在一班,共用一只牙刷、一支毛笔,同盖一床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被子。初习描红时,内容多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通俗的诗歌。 然而,苦难磨砺性格,使人勤学。在薛城中学(今枣庄八中)初中毕业时,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入曲阜师范读书。在曲阜师范,他遇到美术教师、著名画家孔端甫先生。孔先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美协四位理事之一,作品常见诸济南《大众日报》,青岛《前哨》杂志。孔先生的教导,奠定了他学画的基础。 师范毕业后,他在兖州教学。1966年,“文革”事起,闵荫南先生由于父亲在台湾供职,自感在“劫”难逃,遂携妻离滕,流落到新疆天山深处的艾维尔沟煤矿,当了一名工人。他远徙新疆天山深处艾维尔沟煤矿,开始了最痛苦的一段生活。 整整十年,他每天下井拉煤。白天井下不见阳光,升井已是夜晚。井下设施十分简陋,劳动强度很大,他虽然身体瘦小羸弱,但每天须完成拉十二车煤的任务。那时他是被管制对象,星期天也不能休息,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回忆这段往事,他感慨万分。他说:“那时的苦痛,不仅在身体,还在于精神上受尽屈辱,人格无尊严可言。” 面对厄运,闵荫南相信光明在前,他从书法中寻求寄托。不管多苦多累,他都坚持练习书法。“文革”十年,一本《兰亭序》,他临写了不知多少遍,书法成为慰藉他心灵的灵丹妙药。至于画画,当时只能画毛主席像,画宣传画。书画让他忘了苦痛,感受到愉悦,正如他在诗中写的那样:“人生苦楚何以了,问天不语,问佛头摇。只有书画伴我老,墨香飘飘,此处逍遥。” “文革”结束,闵荫南已年届四旬,他重新走上教育岗位,1986年,调入乌鲁木齐一企业中学任校长;l984年,他赴香港省亲,暌离36年后,父子相见,恍如梦中。这时起,闵荫南的书画才能也崭露头角,书法绘画频频获奖,声名鹊起。1997年退休,六十岁岁月坎坷,令他感慨不已。他在六十岁自寿诗中写道: 春雨秋风六十年, 拼将生命铸诗篇。 贫寒每令饥肠苦, 困顿遂增意志坚。 绛帐竭诚圆夙愿, 艺林投石效时贤。 重开岁月新甲子, 莫负夕阳绚丽天。 【二】 闵荫南诗、书、画俱佳,尤以书法成就最高。其书取法乎上,涉猎极广,学《毛公鼎》练习笔力、腕力,取其中锋用笔;学《张迁碑》《乙瑛碑》,寻求高古雄强;学王羲之书法之典雅优美;学王献之书法之纵逸流畅;学颜真卿书法之端庄大度;学孙过庭书法之稳健流丽;学米芾书法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近年,他沉酣于明清书家手札,用功甚勤。 他如蜜蜂,在书法的花丛中辛勤采撷,形成他个人书法的高古与沉郁的书风,用笔手随心到,变化丰富。如行书《饶宗顾论书十要》,笔法沉稳,笔势收放有度,结字疏密有致,气韵贯通,受王羲之《兰亭序》书风影响甚浓;行书《老子语录》则融入章草笔法,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古朴自然;行草书明代朱敦儒西江月词,从中又可窥明清书风,“无意于佳乃佳”,于自然中见意趣;又如隶书孟浩然诗,结字平稳,笔势凝重;篆书文天祥《正气歌》,字形随意,用笔道劲,气韵浑厚而朴茂。 他重视法度,重视人品书品统一;认为书法重在其格调与气息:“技法可学而致之,而格调与气息必须养而致之”;认为学习书法离不开“二性”,即心性、笔性,心性靠人品学养滋润,笔性则靠临帖得之;认为书法要在传统基础上自成家数,书法追求是一辈子的事,不能结壳,要衰年变法。 闵荫南先生年高七旬又五,声誉日隆。但是,他没有沾沾自喜;他一如既往对书法常怀敬畏之心,从未停止读书、临帖;他希望书法在其晚年能进入化境。 【三】 善书者多能画。闵荫南先生的画属文人画。中国绘画有士夫画与画工画之说,士夫画即后人所说文人画。何谓文人画?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文人画,要具备两个基础:一、文学修养,文至极则画,“不读书人,不足以言画”(清周亮工《读画录》),作者多为胸中有诗书的文化精英;二、笔墨修养,书法功底深厚,书在画先,书画同源。闵荫南先生精于诗文,书法功底弥深,具备文人画家的先决条件,再加上他勤奋好学,使他的画具有鲜明的文人画特点:往往逸笔草草,而能传情达意。 他的花鸟画,取材多样,梅、兰、竹、菊四君子,禽鸟花木,信手为之,情趣天成。如《秋收》这幅画,画面简洁自然,一只大公鸡,扭头凝神,盯住芦草上的花虫,题诗令人捧腹: 秋收已罢天转凉, 打谷场上无人忙。 公鸡大哥本好斗, 拦住花姐问短长。 他的人物画注重神韵,追求自然鲜活,题材多为历史人物和仙佛人物。如《美酒同饮》,画中六位酒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又如《万里取经图》,《钟馗嫁妹》,《布袋和尚》这类画,人物活灵活现,神意盎然,画上常有长款或题诗,使诗、书、画融为一体。如题《布袋和尚》: 来也空空去空空, 世间万象都看通。 心灯一盏照如炬, 烦恼收入布袋中。 就其绘画风格而言,他的花鸟画属简洁一路,受陈老莲古拙,恽南田鲜活画风影响颇深,追求淡静古雅;人物画继承民间仙佛人物画技法,线条自由流畅,人物刻画传神。 闵荫南于古诗词创作,也颇有成就。其诗词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是情感的真诚宣泄;他善于用简朴形象的语言描摹事物,有感悟,有真情。 其诗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他人生的总结,如《七十述怀》: 七十何其短,恍然大梦中。 命运五味子,书案一雕虫。 位卑能忧国,情真每动容。 余年逢盛世,沐浴晚霞红。 诗歌概括凝练,“命运五味子,书案一雕虫”寓意深邃,是他七十年人生的缩影。 一类是对刻骨铭心事情的记录。2001年6月的一个夜晚,他乘出租车回家,车轮为坑所陷,他帮着推车,坠入近三米的深坑,后被人救起送人医院,起死回生。事后他赋诗曰: 凶吉安危证因缘, 八尺深坑落肉丸。 此生大难知多少, 狂歌重过鬼门关。 此诗大气,洒脱,一句“狂歌重过鬼门关”,道出他坦然面对厄运的心态。 另一类是人生感悟,诗歌多用“诗经”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如《题竹石图》: 画石又画竹, 竹石绕水居。 世上太喧嚣, 借此入清虚。 明为写竹,实则表明他不事张扬,不求热闹,寻求宁静的生活态度。又如《题竹》诗: 老夫提笔便癫狂, 竖抹横涂手自忙。 评论任人何用管, 枝掀叶举有风凉。 通过写竹,表明他不畏人言,对自己的画作充满自信。 再如《题弥勒笑佛》: 世上多少事, 几人看分明, 乱攘攘又闹哄哄, 名利场上攒头争。
上一篇:书法十美,你的有几美?下一篇:特推 ▎▎实力派画家徐立业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