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汾网

搜索
易汾网 首页 兴趣爱好 查看内容

汪成友书画·紫砂艺术欣赏

2016-2-23 10:38| 发布者: 寒泪| 查看: 4651| 评论: 0|来自: 发表于《江苏陶艺》第190期

摘要: 汪成友,本科学历,1975年生于河南省固始县书香门第,幼承家学,传统书画功底坚实。1992年起从事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及陶刻装饰工艺。2009年创建了《汪成友紫砂艺术馆》。现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茶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

成友本科学历,1975年生于河南省固始县书香门第,幼承家学,传统书画功底坚实。 1992年起从事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及陶刻装饰工艺。2009年创建了《汪成友紫砂艺术馆》。现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茶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世界艺术联合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当代紫砂百杰、优秀中青年陶艺家。
2013年进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班进修,受到王作均、仁量、余博等教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笔墨理论、山水画及创新理念,艺术鉴赏能力和书画功力得到显著提升,也显著提高了注重自身艺术修养,学习古文、诗词,学习书画,坚持野外写生的自觉意识,把大好河山写于心,把山水融于陶!
我的艺术追求:选择天然优质紫砂泥,精心设计和制作每一件作品;根据壶型进行书画创作、雕刻,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紫砂,把中国书画艺术融入紫砂,把我的情感融入紫砂,以“把把壶都在创作中”为导向,把书画、诗词、金石和壶型融为一体,兼备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注重艺术素养的锤炼,更注重职业道德的修养,是家风,也是我的自觉追求,力争做“德艺双馨”的陶艺工作者。


浅说紫砂陶板画“太行人家”创作的一点心得
汪友成

紫砂壶闻名于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当代也是一个艺术品的多元发展,更需要创新、更需要新的元素注入紫砂艺术中。紫砂壶、紫砂花盆、杂件等都在大力的发展外,紫砂陶板画的欣赏者也逐渐多了起来。我是一个“紫砂职业陶刻艺人”,对“新兴的陶板画”出现很有兴趣,感到是一个机遇,更是一次挑战;习惯了紫砂壶上的小面积的画面、小品的创作,而陶板上大面积的画面,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是个新的尝试!

紫砂“文人壶”的第一象征是“壶铭”在壶身上的出现,落款从壶底转移到壶面。据紫砂文化学者杨世明先生考证,是明代的陈用卿于1627年第一个第一次在壶身上创作了壶铭,也陶刻了落款,而不是陈曼生首创壶铭与陶刻。
作为第一个把壶铭、人物画、书法、篆刻都搬上紫砂壶的是宜兴老县长陈文叙,他自己制壶、自己陶刻的作品,都远远早于陈曼生。只是,陈用卿、陈鸣远、陈文叙创作的数量和影响不如陈曼生罢了。
把“文人壶”推向一个历史巅峰的陈曼生,其主张在紫砂壶上“陶刻壶铭、书法”,不赞成“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登堂。到了后来,瞿子冶把“花鸟画,尤其是竹子”刻上了砂壶,引起了广泛好评,中国画的花鸟画、山水画才逐渐壮大起来。
瞿子冶之后,虽花鸟画、山水画进入壶艺的装饰创作,但深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到了解放后期,任淦庭才把山水的陶刻推到最高峰,其用笔也只是逸笔草草;紫砂壶留给陶刻的创作空间小,而刻刀又很难代替笔墨变化的局限性,但是刻刀的金石效果又是笔墨无法代替的。而创作大幅“紫砂陶板画”的一片疏林、一群山峦式的传统模式,显然达不到刻画大好河山魂魄的追求。

要创新、要走出新的路子,就要出去学习、出去深造。我多年前就有此构想的。得到中国美术学院开办“山水画进修班”的消息,2013年我便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名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受到王作均、仁量、余博等教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那时,我已经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了,有很多壶友问我订壶,我放弃了现有的订单而去学习,不少朋友说我傻,“一年要少赚多少钱啊?”但我依然沉心于中国美院课堂学习。一年多下来,提高了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学到了山水画的传统理论、传统技法和创新理念。对于陶刻线条、画面的布局和创作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是用钱无法衡量的。
陆俨少先生提出学习中国画,必须要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作画,强调画好画必须做好画外功夫。除了学习山水画外,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书法等;学习古文、诗词,练习书法都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再对古画进行细致的临摹和研习,然后走进大自然,在山水之间感受的雄壮和秀美,在大自然中印证传统,写出心中的山水画!
我把所学的知识,所学到的山水画技法运用在陶板上,把笔法转换成刀法,把山水写于画、融于陶,把中华文化融入紫砂,把中国书画融入紫砂,把我的情感融入紫砂,创作出自己心中的作品!

2013年,王作均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到台州和太行山两次写生,我对太行山更是情有独钟。
十月份的太行山秋高气爽,我们乘了十多个小时的大巴来到太行山,先到石板岩、穽底水段、郭亮村、罗姐寨、八里沟,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太行山山势险峻,峭壁、沟壑、瀑布等景观随处可见,九十度的悬崖峭壁,数百米高,蜿蜒盘旋数十公里,沟壑纵横,山路险峻,山顶和山脚都是茂密的杂树,让人惊叹。山上农家是用石头建成,连瓦片都是石头建成,这些原生态的景色都是山水画写生的好素材。

我们夜宿农家早出晚归,观察山石的结构,研究树木的生长规律,把房屋、小桥、瀑布等记录下来,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老师所讲的方法,用笔墨在宣纸表现出来,画的不满意的重画,一遍一遍的摸索和实践,再和老师、同学请教和学习,在探索寻找灵感,在写生中寻找突破!

一日三餐吃着农家的土特产,晚上还把我们写生的作品挂在墙上让王老师点评、研讨、修改,一起讨论写生中的学习和感受。

回到家后我一直想创作一副关于“太行山”的紫砂作品,我反复的看着太行山的写生作品和资料,那些笔墨变化的层次用刻刀是无法表现的,刻刀与毛笔还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把墨的变化用刀刻成线,画面就变俗气了,用大面积轻刻来表现云雾,增加画面的厚重感,但还是不理想,在创作初期就搁置下来了。

陶板山水的雕刻上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带着疑问,第二年春天跟随于博老师再次来到太行山,向于博老师请教、学习,正直是雨季,多数是阴雨连天,山体时隐时现,好像进入人间仙境,我们正好画云雾和朦胧山体的感觉,半个月的写生、学习和体验,改掉不少上次存在的问题,也创作了不少小作品,对太行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回到家后我再把太行山写生资料的进行整理、反复修改,重新布局,先画在宣纸上,再把画稿画在陶板生坯上,画好后在进行雕刻,山石的勾勒采用顺刀来雕刻,刀痕较深,线条就实;山体的皴擦和虚笔处采用轻刻或轻刮来处理;加上很多轻刻块面和轻刻的云雾,画面有朦胧之感。边刻边改,把不足之处改动一下。经过多次的构思、修改,山水刻好后,考虑整体构图,左上角太空,山体为横式,山的纹理和近处的树为竖式,网上选一首佚名诗“五朵危崖五指开,亭亭玉立绝尘埃,惊涛忽涨清泉水,是否翻云覆雨来。”采用横式落款,于整体画面尽相呼应,又符合画面的意境。作品雕刻完毕后再进行烘干、烧成,最后再上墨上色、装裱,这件作品才算完成。

《太行人家》的创作花了太多的时间和尽力,在创作中也学到很多东西,也为今后的创作更多的作品提供了资料和经验。从中也找到了太多的乐趣,并赋诗一首:
学友同写太行山,
云雾连天绕山间;
万丈深谷鸟难飞,
飞流直下黑龙潭;
红岩长廊绝壁路,
不是仙人不得攀;
五谷杂粮农家宴,
夜宿崖上听清泉;
何时长居在此地,
山中挥墨多清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