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阳贡院考略(一) ——古代科举制度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平阳贡院(又称平阳试院、新试院),为古代晋南平阳府科举取士的中心。始设于明,后于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民国废科举制度,贡院亦随之消亡。阎锡山民国政府将此划归部队团部,后建起商事局、省银行等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县级临汾市又在此建起临汾市体育场和工人文化宫。 贡院街因贡院设建于此地而取名。如今,400多年过去了,热闹的士子考试场景已不复存在,平阳贡院的印记已荡然无存,仅遗留“贡院路”地名,作为平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古代科举制度 临汾古称平阳,是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和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贡院文化渊源流长。4300年前,帝尧在此建都,访贤禅让,开启选拔人才之先河。周朝时期,临汾为晋都,采取“世卿世禄”,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世袭或推举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实行“乡举里选”制度,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贤士,经过层层选拔推举,上贡朝廷。自此,由举荐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 ![]() 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下诏各省举荐贤才,形成乡贡的最初形态。举荐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汉武帝时,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西晋、六朝时亦沿用此制。 ![]() 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萌芽。北魏时期(1600年前),临汾城由汾河以西的金殿镇移建至现市区位置,创建白马城,“开启临汾古城发展史”。北魏推行“中正制”,“凡州县皆置中正”,中书、集书、考功郎三个部门的官员分别考核秀才、贡士、廉良三类人。齐国始有秀才科,实行策试,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 ![]() 隋代选官办法是两汉分科察举办法的沿袭。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据《临汾县志》不完全收录,明清时期,临汾县就考取武进士9人,武举人48人。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第一名称为状元。科举及第者还要接收吏部铨试,俗称“关试”。吏部铨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都隶属吏部,候派官职。并可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简称“宏词”、“拔萃”,合格者立即授官。 ![]() 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地方应试者分为“生徒”和“乡贡”两种。生徒为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的学生,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此后,地方上的“秋试”(秋闱)和京师的“春试”(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 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们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喜庆宴席、打马球接踵而来,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乐于为这些庆宴慷慨解囊。 ![]() 宋代基本沿续唐代考试制度,据《宋史·选举志二》记载:“自今乡贡,前一岁,州军属县长吏籍定合应举人,以次年春县上之州,州下之学,核实引保,赴乡饮酒,然后送试院”。 元朝科举实行两套考试体系,每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蒙古人、色目人只试经义、对策二场;汉人加试一场,为赋与杂文各一篇。乡试在各省举行,每年八月选出举人三百名赴京师会试。会试在次年二月举行,内容跟乡试一样,取进士百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二十五名。殿试在同年三月举行,试策一道,蒙古、色目人的题目与汉人、南人不同。殿试不黜落,只定名次。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右榜(元代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五十名列左榜,其目的是保护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地位。 ![]() 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 童试: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只要考取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据《临汾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十月辛卯,平阳府学40人,所属州30人,县学20人,洪武十六年,经奏请朝庭,府、州、县学自第二年开始,岁贡生员各一人,二十年,下令增广生员不再拘限额数,正统六年,下令府学一年选贡一人,州学三年选贡二人,县学二年选贡一人,并形成制度。二十年,下令除正常员额外,原入学的军民子弟由提调教官考选,俊秀补增名缺,一体考送应试,成化三年,卫学四卫以上军生80人,三卫以上军生60人,二卫一卫40人,不足的可以在民间招生,儒学军生20人。 考中“秀才”后,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据清顺治九年“训士规条”规定: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 ,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平阳府每逢考试,由山西“学政”担任主考,三年两考,第一次叫岁考,平、霍、隰所属的18个州县廪、增、附均须应考。第二次考试叫科考,即选择参加乡试的考生,除平、霍、隰三地外,绛州恩、拔、副、岁、优贡生,以及廪、增、附生,都可考试,录取后方可参加乡试。每逢酉字年,平阳府所属各州县的廪、增、附生与拔贡考试,亦在此院进行考试。 ![]()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会试:乡试后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京师礼部举行,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 2023年改造完成的贡院街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 ![]() 明、清两代,又有岁贡、选贡、优贡、副贡、恩贡等:地方学校按年向国子监贡送学生教员,称为岁贡;选各学校中优秀的廪生、增生入贡国子监,称为选贡;在廪生、增生和新入学的附生中再进行优选入贡,称为优贡;在各省乡试中未能考中举人,但成绩较优异者,另录入副榜,选取副榜生员入贡国子监,称副贡;在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时,或皇帝因其他原因特诏恩赐增加入贡国子监的名额,称恩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称贡生,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候选官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