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2016-3-12 10:17| 发布者: 寒泪| 查看: 5364| 评论: 0|原作者: 文/项明月|来自: 部分来源/休闲衢州
视频:畅游墨海—专访画家、书画理论家邹家亮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邹家亮出生于在开化县一个美丽的山村,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徽派古村落,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性,所以从小他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分。村子里面,一座座老房子的斗墙,就是他用红粉石涂鸦的大型图画本。
回忆过去学画的经历,他总喜欢以他固有的幽默来表达。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独特艺术追求源于他自己太多的思考。他的作品充满意味,他的生活洋溢着格调,这些发生在他的身上并非偶然,与他丰厚的人生历程息息相关。他是从大山里走进了祖国的海疆,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导弹核潜艇艇员,从部队转业之后又走了电视台的大门,从事电视纪录片编导工作,但无论做哪一行,工作之余他都与国画艺术相伴,当画家是他小时候的梦想。
当我决定去采访他的时正值元宵节,那天还下着绵绵细雨。推开他家小院柴扉,见到满院子的花木盆景,就顿时感觉到主人的生活环境的诗情画意,穿过青石小径,走进邹家亮老师家中,满屋子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家中的电视背景墙两边挂着他所绘的梅兰竹菊四条屏和格调高雅的书法作品,正对面悬挂着他的斋名匾额:思道斋。中式画桌,博古架更现古雅之气,还有几处的盆景,陶瓷制品使得整个居室弥漫了浓浓的书香氛围。这次见面非常温馨和愉快,可以说是详谈甚欢。谈笑间,他拿出收藏了近30年的相册给我过目,双手翻动着一本本旧相册,也就翻起了他从小到今天的求索故事。
邹家亮的童年正赶上文革,那是一个物质商品高度困乏的年代,尤其是农村,生活条件就艰苦,连白纸都很难到,如果有哪位亲戚朋友送他一张白纸,那便是邹家亮最值得他高兴的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化县的大多山村没有通电,主要靠每个村里自己发的小水电照明,每天晚上十点之后村里就会“熄灯”。邹家亮就点着煤油灯继续画画,只是母亲心疼那点用“购货证”定量买来的煤油有快被他用完了,常会啰嗦几句。寒来暑往,多少个日夜邹家亮都痴迷于画画之中。他把自己画的画贴满了卧室,然后又贴到了堂前(客厅)村里人知道后,都跑来看,对他大加赞赏,邹家亮成了村里的小名人。
1980年,邹家亮中学毕业后,入伍参军,就读于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经过军校学习之后,他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代导弹核潜艇艇员。邹家亮说:刚开始,部队战士寝室没有可以画画的桌子,我就坐在小马扎上,把纸张铺在地上,在地上画画。后来部队领导为邹家亮提供了专门的小画室,他常常画得很晚,不知疲倦。他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心,我一定要把它画好,我觉得我能够画好。
1983年部队驻军于大连,让他大开了眼界,因为大连不仅书画家多,书画商店和书画展览也很多,节假日一有空邹家亮就乘车到大连城里观摩书画作品,有时带上小本子到现场临摹。尤其是大连书画家搞笔会,他几乎场场必到,静静站在一旁看各位老师现场创作,细心观察他们如何用笔,用墨,如何构图,题款,压印,使之受益匪浅。
朱纯一,于涛,伦杰贤,苏华,唐玉清,刘相顺,梁文敏等大连书画名家都是他经常登门求教的老师。邹家亮还多次参加了大连群艺馆办的书画培训班。得到过海军画家张道兴,周永家的指点。在这一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画理论文章,启发最大的有李可染的《画境》,姜矜(音)的《构图》两本书。《朵云轩》书画杂志可以说是每期必买,每一篇文章都细心阅读过去,每一幅画都用心临摹,使他较全面地领悟了中国画的真谛和审美取向。尽管部队训练紧张,只有有空他还是全身心的投入绘画当中。甚至潜艇出海时,他也带上一个小本子给战友们画速写,给《出海战报》画插图。
这个阶段邹家亮开始苦练书法,这不仅是书法水平提高很快,也大大提高了水墨画的用笔能力。”功夫不负有新人,邹家亮的付出终于又了回报,他的作品经常在解放军报,海军报,青岛日报上发表,并在北海舰队美术作品展览中多次获奖,受到了战友们的赞扬。各个艇员队还经常邀请邹家亮去帮他们布置水兵大楼,给爱好美术的战士讲美术课,他一下成了小有名气的军旅画家,为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3年,邹家亮从部队转业回到衢州,被安排到市电视台工作,由于有较好的美术基础,他很快掌握了电视摄像艺术,并学习拍摄纪录片,由他编导拍摄的衢州电视台第一部长纪录片《美国老师在衢州》,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家电视台播出,并获全省金鸽奖。他说“绘画来源自生活,要有生活的真实性,要投入真感情,让观众产生共鸣,电视也是这样,尤其是我拍纪录片,也要有真情实感”。正是因为邹家亮把绘画的艺术原理运用到拍摄纪录片中,所以他有多部电视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获大奖。
在电视台工作期间,有近十年时间很少画画,但他心里 还是保留着对中国画水墨画的依恋,进入新世纪之后画画的时间慢慢地多了起来。2010年他随意画了一幅小品,一棵白菜和两个柿子,取名《事事清白》在全省第三界反腐倡廉书画展中获奖,第一次投稿就获了奖,再次唤起了他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之后他画了一山水,题诗:“雨后山中百重泉,且将水声作民声”以此来提醒自己作为一名记者要关注民情的责任心。该画在全省新闻界书画展中获得了二等奖。但邹家亮说:他很少投稿去参加展览,画画主要是自己的兴趣,重在修身养性,同时又能给广大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就达到目的。
不刻意追求境界便是最高的境界。他的艺术主张,坚持走雅俗共赏之路,作品应该和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一样,既吸引着专家们的眼球,又让广大读者所喜爱,既有作者个人心灵的抒发,又能与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他的绘画风格既有北方人的大气,又有南方人的细腻,取法黄宾虹、李苦禅、、潘天寿、吴山明等大师,笔墨沉着豪放,明快大方,厚重中求华滋,稳健中求气韵,传统中求创新。构图阴阳相济,极尽变化。山水,花鸟他都擅长,他说山水要画出他的意境,画出它的气脉,让人见了画,会产生很想去这个地方的欲望;花鸟要画出它的意趣,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丰富多彩,让人欣赏了画之后更加热爱自然,自觉地去保护自然中每一个小生命。
因而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全国各地都有了他不少的粉丝。邹家亮还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画家,他的画论《画只是给画家看的吗?》《什么是中国画》《写意画之妙不在似与不似之间》等多篇文章分别被全国多家杂志和网站转载,在书画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有家杂志还专门为邹家亮开设了专栏,每期刊登一篇他的书画论文。
他的绘画水平在他的绘画思想指导下不断进步,他的绘画理论又在他的绘画创作中进一步得到总结和提升,可谓相得益彰,共现艺彩。他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这句话在整个采访中对我印象最深,也是他艺术之路上一生的追求。
原题:《山毓笔性,海润墨品--记衢州画家邹家亮|名家书画院》
文/项明月
部分来源/休闲衢州
评论
晋公网安备 141000020014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