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搜狐 作者/赵云篪 近日,有关宿青平不再担任市住建局局长的消息,引起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议论,有人惋惜,有人感叹,有人追问,更多的流露出不舍与敬意。或许人们以为他还不到退休年龄,或许还在期待着他被提拔重用,至少还想让他为临汾城建继续操心。 一个官员的进退去留本是正常的事,为何宿青平会被人们如此关注?原因很简单,谁操群众的心,群众自然会操谁的心。 其实,宿青平的决定,并非临时起意和草率之举,近两年他多次向组织提出让出局长职务,让更年富力强的同志担当重任。这是宿青平他面对住建局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和干部建设的要求而深思熟虑的选择,组织上对他为住建局班子建设做出的贡献和高风亮节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很多人看来,宿青平走出这一步太出乎意料。但仔细梳理他的从政履历,就会发现,他这样做绝非偶然,而是他几十年来做官做人的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与体现。 早在1989年,宿青平29岁就被提任为山西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可谓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四年后,他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要求下基层工作,到侯马市担任市委副书记。当时,省委干部下基层工作都要提拔任职,宿青平甘愿平级调任,曾在省委机关引发不小的反响。之后,中央组织部曾选调他赴京工作,他仍坚持留在侯马的选择。或许,这就是宿青平被人们视为“另类”的开端。 1992年,33岁的宿青平担任侯马市委副书记,长达7年他全身心投入侯马的规划建设事业,尤其是关心环卫工人,维护群众利益的不懈努力,曾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敢作敢为在侯马独树一帜,但也招来无端发难。1998年侯马市党代会上,干部群众寄予厚望的宿青平竟被落选。这是他第一次面对失去领导职务的政治挫折,上级组织和干部群众都感到愤然,但宿青平却能平静对待,落选之后仍以少有的胸怀和气度,按大会议程主持完闭幕式,令党代表们泪流满面。一个月后,宿青平调任临汾市委副书记,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赶到市委大院,环卫工人跪成了一片,挥泪挽留宿青平。 2000年,担任两年临汾市委副书记的宿青平,通过公开选拔,出任县级临汾市市长,地改市后转任尧都区首任区长,时年41岁。在7年任职期间,他殚精竭虑,在发展经济、产业调整、企业改制、旅游开发等方面,大胆创新,建树非凡。体现他执政理念的“济源讲话”、“梁山讲话”以及“区长热线”,至今让人难忘。期间,两次提升区委书记均被搁置,他都坦然相对,埋头实干。2007年,因一起煤矿事故,宿青平被免去尧都区区长,还背上行政记过的处分。这是他第二次面对失去领导职务的考验,他仍然无悔无怨。 2008年初,49岁的宿青平再被启用,任命为临汾市市长助理,几个月后,兼任市建设局局长。又一个七年,宿青平仍然痴心不改,利用有限的权力岗位,为打造临汾宜居之城、方便之城、文化之城、雕塑之城倾注了全部心血。尤其在桥梁建设、雕塑建设和公厕建设上,给临汾创造了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荣光。期间,组织上曾多次考虑解决他的提拔和待遇问题,都被他婉言谢绝,甘居县级岗位,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 这就是宿青平,一个从政三十多年,从副县岗位到正县岗位只提升了半级的宿青平;一个敢作敢为,几上几下,历经坎坷,饱受争议的宿青平;一个坚守信念,忠于事业,心系群众,淡泊权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宿青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一以贯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难看出他正确对待名、位、权的态度,也不难理解他面对进退去留,以大局和事业为重做出的政治选择。 一路走来,宿青平担任侯马副书记7年,担任尧都区区长7年,担任市住建局局长7年。三个7年,他从未休息过节假日,在每个岗位都全心投入,脚踏实地,处处留下对临汾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把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全都献给了临汾人民。三个7年,一次落选,一次免职,一次让位,他的一起一落,一举一动,总引人关注,让人牵心。 一路走来,他都在工地,都在基层,都在群众中。三上三下,上去就干,干了又下,下了又上,上去又干。有人说,他是垮不掉的“小个子”。还有人说,他是卧牛城里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难道他真的无怨无悔,不疲不倦吗? 临汾人感念宿青平,也理解和关心着宿青平。我们不知道他以后会有怎样的选择,但知道卸任局长后,他又服从组织安排,受命担任鼓楼南北街道路改造工程的指挥长,挑起临汾城区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旧城改造的重担。 宿青平,请保重。 |